24
2019
04

【报道】方匡南老师:我相信笨鸟先飞这个理念


【人物名片】

 

方匡南,201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获统计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期间两次前往耶鲁大学访问学习和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应用统计等的教学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70余篇论文,著有学术专著和教材等6部,其中一部教材被引入台湾地区发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10多项纵向项目。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特支双百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等。兼任国际统计学会推选会士,全国工业统计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数据科学与商业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厦门统计学会常务理事等。

 

意外”结缘 一往情深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统计学的时候,方老师笑言自己纯属“阴差阳错”。受到家人的影响,方老师想填报一个和经济相关的专业志愿,却在冥冥中选择了统计这个在当时还是比较冷门的学科。“当时我们班37个人,只有我一个人第一志愿是报统计的,师兄师姐说统计挺难找工作的,所以我一开始还挺失落的。”

方老师见证了统计学在社会上从被冷落,再到如今越来越被重视的发展历程。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他逐渐发现社会对于统计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开始我其实没有想要做学术研究的。”老师回忆道。博士毕业时拿到了几家金融公司总部的offer,给的薪酬比高校高很多,但是在尝试去工作了一小段时间之后,他觉得不论是性格还是志向,自己都更偏向于做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于是,辞掉金融公司的工作,选择留在母校工作,因此统计的研究领域多了一位坚忍不拔的探索者。方老师说自己能走上统计学的教学和研究这条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恩,尤其感谢自己的博士导师和多位学术前辈的指导和帮助。

方老师一直向往能前往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别两次前往耶鲁大学,第一次因刚留校不够学术假资格,只能短期访问半年,第二次则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以博士后的身份在耶鲁学习了一年。这些经历对方老师的学术理念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深知机会难得,在耶鲁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里含英咀华,如饥似渴地学习世界前沿的学术成果,向学术界的知名教授们学习。通过选修旁听自己的专业课程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研究领域课程,方老师了解到了很多大师对一些问题的独到见解,也慢慢接触到了自己之前在国内没有机会听到的一些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耶鲁教授们的勤奋,以及对学术的敏锐洞察力都给方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方老师多次提到特别感谢的是他的博士后导师马双鸽教授,马老师活跃的思维,新奇的想法,认真负责的态度,鞭辟入里的引导和勤奋的工作都给方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马老师一周一次的一对一讨论也为方老师带来了学习和学术探索的巨大动力。这些种种成为方老师后来研究的重要积淀。

 

心之所向 不敢或忘

我承认自己不是最聪明的,所以我要比别人更勤奋,我相信笨鸟先飞这个理念。”“勤奋”是方老师在与我们的交流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正如他的办公室中在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的勤而善悟”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勤而善悟,是方老师做学问时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回忆起自己刚刚留校的那段时光,除了休息,方老师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科研和教学上,正是这段时间的默默积淀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他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发现自己以前并未察觉到的问题,此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才成为了可能。在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他同时兼任全国工业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数据科学与商业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等以及国内外多个权威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专家,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开设公开课、推广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这已经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繁忙,而方老师却依然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国内外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6本学术专著和教材。方老师说,自己的“高产出”同时还源于危机感,“我觉得自己跟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来比差距是很大的,我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和渺小,所以我需要加倍努力。”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从来不觉得自满,面对时时刻刻会有新研究成果的学术界,方老师总是会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阅读国内外的最新学术期刊论文,发现新观点、新方法和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自己的学术活力和“冲劲”。

 

知人善诱 教学相长

耶鲁求学时,方老师所在系主任赵宏宇老师,尽管带着二三十个博士生和博士后,仍旧坚持每周用大量时间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讨论和解决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上的疑难困惑。方老师感慨道:“这对我的触动很大,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主要职责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主要精力要花在怎样培养学生,怎样帮助学生做科研以及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上面。”

方老师非常重视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花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和完善培养方法。总的原则是“团队协作、因材施教”,他和研究方向相近的几个老师组成课题组,不同的老师取长补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按照学生的志向和对未来的规划把他们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类,以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培养,每周举行若干个讨论班。对于学术型的学生,主要带领学生阅读最新的文献,紧跟前沿,寻找研究题目以及解答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对于应用型硕士,带领学生学习国外经典教材,重视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编程能力训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和兴趣培养,方老师和他的课题组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毕业的博士生都找到了很不错的教职工作,这几年毕业的硕士大多早早被华为、腾讯、美团、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知名企业“抢走”。方老师因此也成为最“抢手”的老师之一,每年有很多学生选择他做导师。对于自己在培养学生上所花费的时间和心血,方老师用“教学相长”一语概之。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以育人为天职,培养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是老师最大的乐趣。但他也不赞同只教学而不研究的做法,因为学术界的知识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现在的知识难以避免地将面临跟不上学术发展的窘境,只有通过坚持科研工作,通过与世界学术研究接轨,不断汲取新养料,才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内容“永葆青春”,才有可能成为“金课”。而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研究的内容总能有新的思考,从而对研究也会有促进作用。

出于这样的考虑,方老师也相当注重教材的编写。方老师在求学期间,深感国内相关专业教材的不足,硕士阶段就和自己的硕士导师一同编写出了我国第一本R语言的中文简明教程。除此以外,常常把自己的教学讲义整理完善编辑成册,近五年完成了两部教材,其中有一部被引入台湾地区发行。如今,方老师正着手一本新教材《统计机器学习》的编写工作。对方老师而言,把自己对于统计的教学经验和理解写成教材更多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责任感。

 

亦苦亦乐 高歌勇进

科研是一条探索真理,辛苦而又漫长的道路。“科研本身就是挖掘新的知识,解决一个难题。科研绝对不会一帆风顺的,每次做科研都会碰到瓶颈的,你要去苦思冥想啊,往往要多添几根白头发才能找到解决之道。”用方老师的话来说,这是“痛并快乐着”。在这条路上,兴趣是他的不竭燃料,责任感是他的无尽动力,而最后,团队合作是他的强大助力。

    在方老师的个人网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数据即财富,挖掘无止境”(Data is wealth, mining never ends.)这句话是方老师自己对统计学的独特思考和理解。方老师亲眼见证了国内对统计学从受冷落、偏见,到现在逐渐被重视这一重要过程。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一系列“黑科技”中都有着统计方法在背后提供着基础支持。谈及对未来统计学发展的展望,方老师的言语中充满着自信。他坚信,统计学作为一个工具类学科,必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认可,而统计学科的外延也必将不断拓宽延伸。

方老师也在身体力行地推动这一发展进程。他每年举行两场和数据挖掘有关的公开课,吸引大量国内来自不同专业、工作背景的人前来参加。他还在企事业单位推广自己的数据化运营管理理念。方老师笑言,科研是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情,“顶天”要有放眼全球的眼光和胸襟,接轨学术前沿,而“立地”,则是要学者们走出大学的“象牙塔”,要接地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实践中检验、深化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让自己的理论研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他说,这是一个学者所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研究有着它的实用性,而非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才能激励自己不断探索前行。

    三月明快的阳光漏过经济楼庭院里葱郁的树,洒在办公室门口的地板上。一抬头,撞见方老师的笑,恰似这阳光一般温暖和煦。这位踏浪洋洋学术之海,志以纸笔为帆,一觅知海无涯处的学者,始终在用自己的赤子之心,春风化雨,温润着一个又一个学子的灵魂。而他上下求索的路,仍在脚下延续着。

(经济学院  秦瑞暄 罗东明)

 该文来自:http://se.xmu.edu.cn/faculty/teachers/2019-04-15-18423.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